谁能想到,冷战后表面平静的世界里,其实每一天都有人在为下一场棋局绞尽脑汁?美国与苏联,两艘庞然大物的相互盯守,同桌喝茶时连杯口都得互看一眼。可是在经济和金融的地基上,美国笑得最有底气,把美元砌成了“硬通货”,布雷顿森林体系像一张无形的大网,把西欧国家都裹了进去,没人敢轻举妄动。到了1971年,美元黄金说再见,转眼石油成了新的风向标。美元想当老大,石油成了军功章上的宝石,石油市场的每一次剧烈波动,好像都牵动着华盛顿的神经。这种微妙的依存关系,一点都不比中东沙漠夜晚的狼嚎轻松。

谁都看得出,中东热闹得很。美国带着一堆盟友忙着下场,以色列在一边充当宠儿,沙特阿拉伯则是另一个“重要客户”。可惜,谁是“亲儿子”,谁是“干儿子”,分得明明白白。美国对以色列掏心挖肺,对沙特讲的是利益合作。以色列总能领到昂贵的玩具,沙特即便掏出钱包,也常常买不来心头所想。表面皆为盟友,背后冷热不均。以色列不止一次在美面前哭闹,不让沙特在军事上壮大一点点都不行。有时候觉得,自以色列建国那刻起,这场三角关系就注定了长久的不平衡。美国当初扶植以色列,更多是政治考量,后来渐渐变成势力平衡的砝码。

沙特起初以为跟了美国就能吃肉,谁知饭桌上亲儿子先挑好的,剩下才轮到自家。想买先进武器?每次要求刚递上去,以色列就喊疼,美方立马回头哄哭的孩子。即便如此,沙特依旧心怀希望。没人能随随便便舍得放下世界最重要的盟友之一,尤其是一个像沙特这样“石油多到数不清”的国家。美国想控制中东,离不开沙特的油田,却又始终舍不得以色列。脚踩两只船,这局面使人头疼。

到1979年,萨达姆上台,中东风声鹤唳。美苏两家都不敢掉以轻心。沙特平日里不爱闹,忽然听见邻居的炮声,脑袋一热,也得考虑“家里安全”。赎罪日战争期间,沙特国土内总是半夜嗡嗡响,老天爷都觉得这土有些太冤屈。沙特一下子明白了,家底再厚,没把刀在身边,别人随时敢敲门。

沙特转头想买美国的长矛导弹,价格好谈,服务周到。美国却偏偏拒绝,理由千奇百怪,归根到底还是一句话——不能让你吓到以色列。这倒也不怪美国,亲儿子都能要月亮,给你颗星星就得争论小半年。每次沙特提出买先进武器,以色列使性子,总让事情黄了。久而久之,沙特也丧失耐心,西方国家这条路,似乎只适合花钱买气受。

多次碰壁以后,沙特决定自己另觅他路,思来想去,中国忽然成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选项。那时中国刚结束“文革”,改革开放初见成效,经济还没起飞。沙特却敏锐察觉到,正是这样的中国,可能格外重视一次跨国的军贸大单。沙特防空司令主动牵线,秘密赴华沟通购买导弹。这才开了一个头,双方立马开启了殊途同归的轮廓。中国一听,当然心动。一来能赚外汇,二来还能突破中东武器市场的大门。那句“原则上同意”背后,多少谨慎,多少野心。

沟通中,沙特竟开口就要买东风-3弹道导弹。当时的东风-3,体积庞大、射程远,比美国的长矛导弹强得多,足以构成对周边的威慑。中国心里也踌躇过,贸然卖出如此尖端装备,会不会引来麻烦?接触期间,双方谁都不确定下一步走向。价格也让人哭笑不得,中国出于谨慎,决定象征性要一亿人民币。如果沙特砍价,还有下降空间。结果什么叫“出乎意料”——沙特代表见到报价,直接乐开了花。中国人发现原来沙特理解为一亿美元一枚,满脸写着“这买卖太划算”。谁料实际预算本来定了80多亿美元,简直捡了个大便宜。杀价环节一句废话都没费。

从数据上看,1985年中国外汇储备不过23亿美元,这一单卖出35枚东风-3,进账35亿美元,相当于中国兢兢业业攒十多年的“家底”。沙特爽快买单,对中国来说简直像天降横财。有了这大单,东风-3顺利出口,中沙关系自此破冰。此后沙特又掏出150亿美元,邀请中国专家帮忙修建发射基地,一切行动高度保密。新闻里的明争暗斗没人牵扯,地下的合作早就形成。


外界对此毫无察觉。美国直到基地建成才得到风声。面对现实,美国跳脚却为时已晚,嘴上不说,心里还得盘算下一步棋。与中国建交关系变暖,美国也明白,该做哪些是眼下不能触碰的红线。美国没有再激烈谴责,反而时机巧妙地大开经济政策方便之门。难道真是有意让步?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——局势已定,倒不如趁机掌控新变量。表面妥协,背后盘算,只是顺水人情。

以色列一看沙特拥有东风-3,忙不迭地到处喊冤。可国际社会早已习惯中东的喧嚷,没人真正愿意再为别人“挡枪”。之前以色列阻止沙特购武,拼了老命。这会儿整个国际都默契地低头,沙特如愿圆梦。中国低调完成一次外交突破,沙特终于有了压箱底的硬货。各方错综复杂的关系,居然就在一张“军火购买合同”上拧成了一股绳。还有什么比实际利益更能推动厉害攸关的合作?都是现实逼出来的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说,沙特和中国的这场“联姻”也许不仅仅是权宜之计。经历过一次次冷遇,沙特终于明白,随波逐流远不如开辟新路。或许在某些年份,中国与沙特的矛盾也曾显山露水,利益博弈从未停过。可终究还是在重大关头,两边以“利益交换”化干戈为玉帛。谁又能保证多年以后沙特不会再选择另一方?世事无常,这个结局未必适合复制,但却值得玩味。

有时候,花了重金买来的不仅是一堆冰冷的导弹,更可能是一种新生的关系。无论中东明天是否再有炮火,无论谁下一步先动的手,沙特和中国这段反转搅动了本该平滑的棋盘。钱花出去了,局势却变得更加无法预测。

至于沙特有没有后悔?不好说,其实中国也未必完全稳操胜券。局势时常风回路转,也许过几年又得重新洗牌。这笔价值连城的军火单,最终带给各方的,不仅是利益与防护,更是一次意外的交错——没人会永远知道下一步棋怎么走。
